科塲條貫 (明)陸深 撰
陸深
洪武十八年令會試主考官二員同考官三員臨期具奏於翰林院官請用其餘同考五員於在外學官請用
本朝鄉試用子午卯酉年會試用辰戌丑未年惟前癸未年因 太宗渡江用明年甲申會試天順癸未科塲災至秋復試以明年甲申殿試
會試
會試錄亦稱小錄見於正統七年禮侍王英前定是年同考則有永新縣知縣陳負韜京衛武學教授紀振俱進士岐陽縣教諭彭舉彌封謄錄對讀官俱用部屬中式十二名李森都察院吏三十三名南昱刑部吏一百廿一名鄭溫松陵驛驛丞
十年同考則有吏科給事中候潤一教授二教諭是歲中式者無他流
十三年侍講杜寧為副考官同考有二教諭一訓導有辦事官舒庭謨中一百二十五名
景泰二年知貢舉官胡濙楊寧俱禮部尚書副考官脩撰林文同考則有刑部主事錢博廣東參政羅崇本一教授一學正一訓導
五年考試官商輅輅正統十年進士閱三科為正考官已至兵侍兼翰林學士春坊大學士同考則侍講兼中允楊鼎贊善兼檢討錢漙皆己未進士先一年奏准會試考官翰林春坊專其官京官由科第有學行者兼取以充是年郡縣教職為同考者絕矣而受卷彌封對讀官則用知縣知州等官為之
天順元年副考呂原通政司右參議兼侍講同考錢漙尚寶司少卿兼編脩李泰尚寶司丞兼編脩是時 英廟復辟官制更改徐佖以翰林典籍為房考彌封官則用府同知矣
四年閻禹錫以國子學正為房考
七年科塲火移于秋試是科五經刻文三篇論刻二道文盛於是矣
成化二年供給官則用禮部精膳司員外張顯矣五經亦刻三篇第二塲刻詔
五年每歲翰林同考敘官同陞者序科是歲惟周經以庚辰序於丙戌之後
八年科塲條貫畧定矣
十一年編脩林瀚敘於己丑之下
十四年同考則有行人司右司副張祥
廿二年尹閣老直主考序稱宣德丁未大學士楊士奇議會試取士分南北卷北四南六既而以百乘除各退五為中數是年從言者又各退二卷以益中數云
舊制俱以八日鎖院至成化二年裁定以二月七日鎖院唯弘治五年以郊祀齋命先一日蓋六日云
洪武十七年頒行科舉成式會試同考八人
正德六年劉閣老忠主考序云舊制五經同考總為十四人近以易詩卷浩繁各增一人為十七人據正統元年才八人至景泰五年增二人為十人天順四年又增二人為十二人成化十七年又增二人為十四人
洪武三年庚戌始開科取士士之就試者一百三十三人中式者七十二人主試則御史中丞劉基治書侍御史秦裕伯同考則翰林侍讀學士詹同弘文舘學士眭稼起居注樂韶鳳尚寶丞吳潛國史宋濂而序出於濂八月京畿鄉試會試合河南陜西北平山東山西江西湖廣浙江廣東廣西福建十一省之士而高麗之士亦與焉就試之士二百中式者百二十人而景濂復為分考復為之序
弘治七年始命小錄中考試等官不許稱張公李公
洪武十七年始頒行科舉定式三年大比各次年會試鄉舉猶未限名也吏胥不許應試則在四年之詔
永樂十五年兩京始命翰林春坊官主考
景泰元年令鄉試同考用五人專經考試
洪武辛亥秋八月京畿鄉試兵部尚書吳琳國子司業宋濂為主試其受卷謄錄對讀彌封等官皆廷臣云
廣信府同知鄒潘校正
推官方重校正
臨江府推官袁長馭校正
上饒縣學教諭余學申對讀
湖州府後學吳仕旦覆訂
附錄:
儼山外集三十四卷(浙江汪汝瑮家藏本)
明陸深撰深有南巡目錄巳著錄是編乃其劄記之文其子楫彚爲一集凡傳疑錄二卷河汾燕閒錄二卷春風堂隨筆一卷知命錄一卷金臺紀聞二卷願豐堂漫書一卷谿山餘話一卷玉堂漫筆三卷停驂錄一卷續停驂錄三卷豫章漫抄四卷中和堂隨筆二卷史通會要三卷春雨堂雜抄一卷同異錄二卷蜀都雜抄一卷古奇器錄一卷書輯三卷其中惟史通會要摭劉知幾之精華檃括排纂别分門目而採諸家之論以佐之凡十有七篇專爲史學而作同異錄爲進御之本採擇古人嘉言撮其大畧分上下二篇上曰典常下曰論述專爲治法而作古竒器錄皆述珍異書輯皆論六書八法其餘則皆訂正經典綜述見聞雜論事理每一官一地各爲一集部帙雖别體例則一雖讕言瑣語錯出其間而核其大致則足資考證者多在明人說部之中猶爲佳本舊刻本四十卷今簡汰南巡日錄大駕北還錄淮封日記南遷日記科場條貫平北錄六種别存其目故所存惟三十四卷焉(四庫全書總目·子部·雜家類)
科塲條貫一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明陸深撰深有南巡日錄已著錄是書紀洪武至嘉靖間科舉條式於前後損益之制臚列頗詳(四庫全書總目·史部·政書類存目)